最近中央媒体集中在关注三亚两个村庄:中廖村和博后村。它们有什么魅力让媒体如此感兴趣呢?我们不妨通过新闻报道来了解一下。
1
先说中廖村
▲绿水青山映照中廖村。蒙明珠 摄
从5月12日起,中央电视台的《新闻联播》和《朝闻天下》栏目连续播出“中廖村纪事”系列。从播出的题目就可以看出中廖村的魅力所在。
央视对中廖村的报道题目依次为《风景区里的“另类”村庄》、《“快致富”挑战“慢发展”》、《“慢发展”苦等“新机遇”》、《“慢发展”更要“会发展”》。(详见文末往期相关精彩推荐。)
▲中廖村村中道路。蒙明珠 摄
为什么说中廖村“另类”呢?
“这个唯一没有违章建筑的村,叫中廖村。与大部分建满房子的村子相比,中廖村的确显得有些不同。满眼青山绿水,道路整洁干净,古老的村庄依旧保持着海南传统农村的风貌。”
20多年,不急不躁,坚持绿色发展,不卖地,不破坏生态环境,中廖村守住了青山绿水,守住了优美的环境。眼下,海南正在全省范围内挑选一批村庄作为美丽乡村的试点,在政策和财力上给予支持,发展乡村旅游。
▲中廖村格桑花开引客来。蒙明珠 摄
当环境变好了,村子更美了,随之而来的是解决村民的致富问题。作为三亚唯一的一个美丽乡村建设的试点,中廖村在政府的支持之下,第一期改造已经完成。环境更好了,村子也更美了,随之被点燃的不仅仅是村民们致富的热情,很多房地产商也纷至沓来。青山绿水的财富是不是马上就能够变成百姓兜里的真金白银呢?
拒绝了房地产商的开发方案,遏制住了村民的盲目发展,政府的发展规划已经出台,各项政策也在落实,中廖村全面奔小康的新征程已经蓄势待发,但是,这条路究竟能否开好头、起好步呢?
拒绝快钱,遏制盲目发展。海南中廖村用二十多年的坚守保住了青山绿水,迎来了奔向小康生活的新机遇。这也践行了习近平总书记两年前在海南视察时作出的指示,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中廖村的美丽事业还将继续,而村民奔小康的步子也会又稳又好。
2
再说博后村
《人民日报》今天起专门开设“治国理政新思想新实践·新理念带来新变化”专栏,聚焦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在各地区各部门落地生根的生动实践,充分报道社会各界对“三新”的认识和体会,多视角、多层次、多侧面反映“三新”带来的变化和成果。
这个专栏的开篇之作就聚焦了三亚博后村。
▲人民日报2016年5月23日01版版面图
大家是否还记得,2013年4月9日,习近平总书记曾专门到博后村考察,当时习总书记留一下了一句温暖亿万农民心窝的话:“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
时隔3年,这个村怎么样了呢?人民日报这样描述的:
人人能就业户户有产业
三亚玫瑰谷老乡大步奔小康
▲亚龙湾国际玫瑰谷
“好大的雨,凉快多了。”在海南三亚亚龙湾玫瑰谷游客中心,记者遇见进屋躲雨的销售人员苏平兰。
亚龙湾玫瑰谷景区坐落在原本默默无闻的黎族村庄——海南省三亚市吉阳区博后村。苏平兰就是博后村人,结婚后到广东雷州种水稻和甘蔗,“勉强够生活”,几年前一家四口搬回海南老家。
恰逢三亚兰德玫瑰谷发展有限公司筹建,想租下博后村的土地种植玫瑰,每亩年租金2500元。苏平兰想了想,比种田合适,就把自家的2亩地租给了公司,同丈夫一起踏踏实实在玫瑰谷务工。苏平兰从切花做起,现在转做销售,月工资很快翻了番,自家土地租金今年也达到每亩3300元,“老茅屋换成了新房,日子真是小康了。”
▲花农养护玫瑰花。三亚日报记者 袁永东 摄
2013年4月9日,是博后村人记忆犹新的特殊日子。习近平总书记在这里考察时,留下那句温暖亿万农民心窝的话:“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
玫瑰谷发展有限公司办公室主任苏文茂介绍,2013年下半年,玫瑰谷尝试产业转型,种植基地作为景区试运营,近3年来,传统原料花种植收入每年增长15%,景区参观人数年均增加近25%,去年接待游客118万人。
与此同时,玫瑰谷原料花的种植和生产结构也在悄然发生变化。鲜切花生产已经拓展到食用花卉领域,形成玫瑰饼、玫瑰酱、玫瑰面膜等150多个品种的衍生产品系列。
▲三亚亚龙湾玫瑰谷景区,花农们正在进行切花作业。三亚日报记者 袁永东 摄
采取“公司+合作社+农户”的合作模式,推行“五统一分”(即统一规划、统一机耕、统一技术、统一种苗、统一销售、分户管理)方式,玫瑰谷带动周边大茅村、中廖村以及邻近的海棠湾区农民种植玫瑰,土地亩产价值实现翻番。博后村村民人均年收入已达1.1万元,连续两年年均增加1500元以上。
眼看着玫瑰谷的产业越来越旺、产品越来越多,博后村开始琢磨能不能“户户有产业”。村支书苏少洪告诉记者,正在同玫瑰谷谈合作,想让村民们做玫瑰化妆品分销,或是承担玫瑰饼、玫瑰酱等手工制作的业务,收入再上新台阶。企业积极响应,村民也很期待,苏平兰听说后连称好,也准备加入
▲三亚亚龙湾玫瑰谷景区,花农们正在进行切花作业。三亚日报记者 袁永东 摄
2014年以来,三亚鼓励村民“在自己的土地上做自己的主人”,依托景区吃农旅结合的饭。市里请各地农旅结合的高手给村里人搞培训,台湾专家也进了村。政府制定了民宿管理办法,实行一站式审批,规范化管理指导。
47岁的博后村村民东哥和外地来村里创业的史文龙合作开起了民宿。“我们挨着景区,家家都种椰子、槟榔、玫瑰,村里的环境也好,办民宿有条件。只是搞民宿需要管理经验,得跟人家合作学点技术。先做股东,以后有机会了,试试能不能自己做老板。”博后村目前已有8家民宿,旺季供不应求,不少农户也跃跃欲试。
生活好了,更多村民将注意力放到教育上。“我们村去年出了20多个大学生,有的还考上了研究生。只要考上大学,村里和玫瑰谷都有奖励。”村干部符儒健骄傲地说。东哥家最小的孩子正念高一,“全家人都赚钱,就供这一个念书,希望他能考上大学。”
大步走在小康路上的博后村,风景依然优美,乡情依然淳朴。见到外来的客人,村民们都会自豪地说:“你看,我们这里生态环境好吧!”
《人民日报》(2016年05月23日01 版记者陈伟光丁汀)
>>>往期相关精彩推荐
【中廖村纪事之一】风景区里的“另类”村庄
【中廖村纪事之二】“快致富”挑战“慢发展”
【中廖村纪事之三】“慢发展”苦等“新机遇”
【中廖村纪事之四】“慢发展”更要“会发展”
每天给你呈现一个新鲜的三亚
三亚日报
微信号:syrbgfwx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百度百家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发表评论